Mini-symposium on Disordered Proteins

— from functional assembly to disease aggregation

蛋白質結構可用人工智慧的工具預測且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並獲得了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肯定。然而,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機器學習在蛋白質結構預測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其中之一就是結構預測工具無法應用於沒有結構或帶有無結構區段的無序蛋白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s, IDPs, or proteins with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regions, IDRs)。

自然界中,有一半以上的蛋白質是無序蛋白或含有無序區段,並且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它們在多種生理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最受矚目的一個研究方向是,許多無序蛋白能夠透過液-液相分離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 形成所謂的無膜胞器,從而在細胞內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精確地執行其功能。然而,這類功能性聚集 (Functional Assembly) 有時也伴隨著代價,例如形成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的有害聚集體 (Disease Aggregation)。

本次 Mini-Symposium 聚焦於 Disordered Proteins 的研究,邀請了四位國內外頂尖專家,來探討無序蛋白在功能調控及疾病發生中的角色。

講者介紹

Tanja Mittag 博士的研究專注於相分離現象及其在細胞生物學中的應用,尤其是與神經退化性疾病之間的關係。她近年以通訊作者身份在 ScienceCellNature Cell BiologyMolecular Cell 等頂尖期刊上發表了多篇重要研究。Pau Bernadó 博士則是結構生物學領域的專家,擅長利用同步輻射光源、核磁共振光譜學等技術來研究無序蛋白(特別是 homopeptide-repeat 蛋白)的動態與聚集行為,其實驗室也持續在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JACSAngewandte ChemieStructure 等頂尖期刊上發表相關研究。

台灣的兩位專家亦備受矚目。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的副所長陳韻如博士是國內研究神經退化疾病的傑出專家,從蛋白質的角度深入探討疾病機制,並發表了多項傑出成果且獲得了許多獎項肯定。陽明交通大學的朱智瑋博士則是知名的計算生物學專家,專注於開發計算方法模擬生物系統,揭示生物功能的形成機制。近年來,他亦與本校楊進木院長及蕭育源博士合作,致力於設計針對 IDP 的藥物。

更詳細的介紹請參考以下連結(Speakers' webpage):

演講時刻表 Schedule

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Tanja Mittag's lab

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Pau Bernadó's lab